2025-08-25 10:59
江南JN体育红河县撒玛坝万亩梯田稻浪翻涌间,不同民族的身影穿梭其中,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,各民族以梯田为纽带,携手并肩,迈向未来。
在撒玛坝梯田的田埂上,一支由20余名各族学生组成的“梯田守护者”绘画团格外抢眼——哈尼族少年李正光手持调色盘,与彝族女孩普美依热烈讨论着水稻的色彩;汉族学生李雨桐将哈尼族“木刻分水”技艺细心勾勒在画纸上。“写生时遇到的哈尼族老人说,梯田是‘各民族共守的饭碗’,这句话让我特意在画中加入了几个不同民族服饰的人物,寓意大家一起守护这片田。”
梯田绘画团指导老师王悦介绍,此次活动选取拥有1300多年历史、兼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“双重身份”的撒玛坝梯田作为写生地,格外有意义。“各族学生在亲近自然的同时,触摸到了梯田背后多元文化的脉搏。”王悦说。
彝族孩子将“打谷号子”编成配文的连环画,哈尼族孩子教大家唱梯田古歌,创作过程成为一场生动的文化交流盛宴。通过画笔,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、融合,在少年们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。
“阿妹不用客气,尝尝这道梯田鱼煮苤菜,是我们哈尼族的特色菜。”就在前几天,红河县龙玛村的“卡农帕”梯田长街宴上,哈尼族村民李智聪给身旁的汉族姑娘递过一碗热汤。汉族师傅教哈尼族村民用电商卖红米,组织研学活动。这一天,哈尼族、彝族、傣族、汉族等多民族的150多名村民围坐在一起,共庆“卡农帕”节。这一哈尼族感恩自然的传统习俗,如今已成为民族团结的品牌活动。
“卡农帕”节原本是哈尼族传统习俗,近年来村里主动邀请周边村寨各族村民参与,节日内涵不断丰富。长街宴上,美食飘香、欢声笑语,大家共商发展大计,交流的不仅是家常,更是共同把日子过好的美好愿景。各民族的心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越靠越近。
在一片刚收割完的稻田里,哈尼族老人陈么妹耐心地教彝族少年阿杰捆稻束,傣族村民王建军调试打谷机,哈尼族村民则帮忙清理碎稻秆,笑声回荡在田间。
如今,每到插秧或者秋收时节,“跨民族互助”在撒玛坝万亩梯田红米种植区里已成为常态,各民族自发组成“互助队”,哈尼族传授“看水”技巧、傣族带来小型收割机的场景频现,大家互帮互助,毫无保留。
“以前觉得各民族习俗不一样,打交道少。现在一起在田里干活,才发现大家都一样,都想把稻子收好,让日子红火。”陈么妹朴实地说出了各民族携手共进的心声。马背上已经驮好的稻谷,不仅是丰收的喜悦,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“硕果”。
从少年画笔到长街盛宴,从田间互助到共商发展,红河哈尼梯田附近的居民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民族团结进步的真谛——是画纸上交融的色彩,是宴席上递出的热汤,是弯腰收割时并肩的身影,更是各民族手拉手、心连心,共同守护文化根脉、共赴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。这份藏在稻浪里的民族团结情谊,如梯田水脉般生生不息,薪火相传。(云南日报 记者饶勇 通讯员赵龙云)